对许多新手父母来说,抱娃是每天最频繁的动作之一。从新生儿时期的频繁喂奶,到学步期孩子的“黏人”行为,不少人每天至少要抱娃2~4小时以上。然而,这种看似亲密的身体接触,如果长期采用不对称或错误的姿势,可能会悄悄改变成年人的身体结构,引发体姿健康问题。

单侧抱娃:脊柱侧弯的“潜在起点”
我们常见的“抱娃姿势”,通常是将孩子侧抱在身体一侧的髋部或腹部,通过单侧手臂托住其重量。由于一只手始终在用力,而另一只手释放出来做其他动作,这种姿势会导致肩部、腰部、骨盆甚至整个脊柱系统的不对称受力。

2023年发表在《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》上的一项研究,对产后6个月内的女性进行调查,发现61%的妈妈出现了单侧腰背酸痛,其中约38%表现出轻度骨盆旋移或脊柱侧弯倾向。研究者指出,这与长时间侧抱婴儿、姿势偏向一侧密切相关。



骨盆旋移 + 腰椎代偿:形成“歪身形”
从生物力学角度看,侧抱婴儿时,一侧髋骨会自然上抬以承托体重,另一侧下沉,骨盆因此发生轻度旋移。为了保持躯干竖直不倒,腰椎会出现代偿性的侧弯和旋转。这种代偿初期是动态、可逆的,但如果长时间持续,就可能形成结构性偏移,影响体姿稳定性。

不少人产后半年内出现“站不直”“一边腰总酸”“体型越来越不对称”,往往并非只是虚弱或劳累,而是长期偏侧抱娃所造成的体姿变化。



不止女性,男性也中招
不要以为只有妈妈会有这种困扰。越来越多积极参与育儿的年轻爸爸也开始面临类似问题。尤其是体重10公斤以上的婴幼儿,男性虽然力量更强,但仍易在长期偏侧抱的过程中形成不自觉的偏斜体姿。

根据2022年日本福冈县一项针对年轻父亲的体姿评估,约23%的参与者在孩子出生1年后出现轻度骨盆不正或脊柱偏移,其中大多数有明显的“单侧抱娃”习惯。



如何科学抱娃,避免身体走形?
1.尽量交替使用左右手抱娃
不要总是固定用一边抱,即便感觉一侧“更顺手”,也要有意识地左右切换,维持身体受力平衡。

2.避免长时间站立抱娃
建议每次持续抱娃时间不超过10分钟。若需更长时间,应借助婴儿背带、托抱凳等工具分担负重压力。

3.使用支撑工具减负
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婴儿背带、月子凳、喂奶枕等,能够显著降低对腰背部的应力集中,减少代偿性体姿问题。

4.加强核心和骨盆稳定训练
产后恢复或日常锻炼中,建议重点训练腹横肌、竖脊肌、臀中肌等核心肌群,以增强骨盆与脊柱的稳定性。例如:靠墙站、死虫式、臀桥等动作可适量练习。

育儿不易,但身体是陪伴孩子走更远路的基础。体姿问题一开始不痛不痒,却可能在无声中改变我们的骨架结构与日常感受。建议新手父母重视抱娃姿势的科学性,养成良好体姿习惯,从源头上减少“歪身形”“老腰痛”的发生风险。